試閱
文選叢書
推薦新書經典

《大乘起信論》信、覺、行之研究

作者:
出版社:佛光文化
出版日期:2025-09-15
語言:繁體中文
書號:5530
ISBN:9789574578603

《大乘起信論》是中國佛教各宗所依重的經論之一,主要如華嚴、天台、禪、淨土、密宗等都受其影響至深,內容所闡述的萬法唯心,從「一心」、「二門」、「三大」的理論,到「四信」、「五行」的實踐法門,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,也是佛教思想的入門書。

定價:$300
優惠價: $270
頁數:212
裝訂:平裝
印刷規格:黑白印刷
開本:23 x 17cm
READ AN EXCERPT
閱讀摘錄

《大乘起信論》(以下簡稱《起信論》)於南北朝時期譯出,爾後三十年(約550-580)非常盛行,《起信論》對於早期中國佛教思想的開展,占有極其顯著之地位。這段期間對於作譯者尚無爭議,直到隋朝法經《眾經目錄》,《起信論》首次被編列為眾經疑惑部,成為最早對《起信論》「譯者」提出質疑的記載。隨後彥琮《眾經目錄》中則記載了《起信論》為真諦所譯,但譯出時代為陳而非梁。到了唐朝《開元釋教錄》再次確認《起信論》為梁真諦所譯之觀點。 另外,最先對造論者提出質疑的是唐慧均《四論玄義》,提出《起信論》非馬鳴造,而是昔日地論師所造之論。然而,同時期高僧智愷與法藏則聚焦於佛入滅後,佛教的發展提出《起信論》為馬鳴所造。馬鳴為悲憫長迷苦海的群生,破除邪見,樹正法藏,特造此論。該論以義豐文約的表達方式,幫助末法眾生顯發自宅寶藏,最終返本還源。由於在隋唐期間《起信論》有很大影響力,相較之下,對《起信論》作譯者的質疑便不受重視,因此質疑聲浪很快地平息。二十世紀初,多位日本學者經過考證,主張《起信論》並非「馬鳴菩薩造,梁真諦三藏譯。」 再次引起中國學界激烈討論,章太炎最早為質疑提出反辯。 繼之,多位學者各提出正反意見,如高振農認為多數研究已傾向《起信論》是中國人的撰述。2017 年日本學者大竹晋出版《大乗起信論成立問題の研究》,此書是大竹晋歷經十五年考證得出的成果,作者認為《起信論》於思想方面與菩提流支的著作關係最為密切,而《起信論》中表達方式則與曇林的文章最類似,因而推論《起信論》是從漢文佛教文獻拼湊而成的論書,此重要成果也呈現在該書副標題中,即「『大乗起信論』は漢文仏教文献からのパッチワーク。」關於《起信論》義理思想之爭辯,主要可歸成兩類,一是以印度佛教思想作為正統佛教思想所產生的評論,另一則是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以唯識思想來判別《起信論》不合佛理之說法。此兩點皆引起太虛(1890-1947)為首的武昌佛學院激烈反駁。綜觀《起信論》在二十世紀的討論中,歐陽竟無和太虛為執牛耳,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梁啟超在這方面為重要推手,王恩洋和呂澂對於論辯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,爭論正反之說可謂旗鼓相當。 馮煥珍認為內學院歐陽竟無等人對《起信論》乃至如來藏學的評破,實因宗派或門戶之見所產生,因而從教、理兩方面逐一反駁《起信論》非佛教說之觀點。

關於《起信論》作譯者、真偽問題如同千年疑案,引起古今學界諸多討論,然而,通過對《起信論》諸多探討,反而突顯出《起信論》在中國佛教思想發展史上的貢獻。如同呂澂認為禪、天台、賢首等宗之思想結構和發展,都受《起信論》影響,高振農亦提到《起信論》對整個佛教界的影響力是其他論著所無可比擬的,故民初中國佛教領袖太虛賜予《起信論》為大乘最高著作之美譽。由此可知,縱使《起信論》文本真偽未決,但它對中國佛教史的影響力卻不容置疑。因此,本論文將不討論真偽問題,而是以前人研究為基礎,再進一步轉向探討其更深廣的義理內涵。

ABOUT THE AUTHOR
作者介紹
釋德容

釋德容,台中人,2008年依止南投龍泉寺上從下慈長老出家,翌年於竹林寺受具足戒。長年研習儒學、大乘佛法與淨土教義。2021年畢業於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碩士,2023年起攻讀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。現任教於淨覺佛學院。本書得以付梓,承諸緣成就之恩,願以綿力助益學術,更願讀者從中體悟大乘佛法的智慧與慈悲,於濁世悉發菩提心。

閱讀更多著作
TABLE OF CONTENTS
目錄列表

編輯緣起

推薦序

致謝

第一章 緒論

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

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

第三節 文獻回顧

一、「信」的相關研究

二、「覺」的相關研究

三、「行」的相關研究

第四節 論文結構

第二章 解脫之根基:信

第一節 佛教中信的演變

一、信的定義

二、原始佛教

三、部派佛教

四、大乘佛教

第二節 《起信論》信的含義

一、《起信論》造論因緣

二、釋「大乘」與「摩訶衍」

三、釋「起信」或「信」

四、釋「大乘起信」

第三節 《起信論》中信的內容

一、起信後所證的菩薩階位

二、起信應有的三心

三、起信的對象

四、信與無信之益或損

第四節 小結

第三章 解脫之內涵:覺

第一節 如來藏思想之脈絡 

一、覺與如來藏的定義

二、原始佛教

三、部派佛教

四、大乘佛教

第二節 《起信論》如來藏緣起思想

一、緣起的基石:眾生心

二、如來藏緣起的定義

三、覺:始本不二思想

四、不覺:性相不二思想

第三節 《起信論》熏習義

一、熏習的定義

二、染法熏習

三、淨法熏習

第四節 小結

第四章 解脫之實踐:行

第一節 五門修行法

第二節 止觀修行法

第三節 念佛修行法

第四節 小結

第五章 結論

參考文獻

原典文獻

中日文專書

期刊論文

學位論文

其它、辭典資源

附錄一:《起信論》相關註疏、講記

附錄二:分析《起信論》之「信」

附錄三:分析《起信論》之「無念」與「離念」

 

圖表目錄

圖目次

未入正定聚眾生,依「信力」修行循環圖

如來藏與阿梨耶識的關係

本覺、始覺、不覺與一心的關係

表目次

1《大乘起信論》中「大乘」、「摩訶衍」總表

論題《大乘起信論》之「大乘起信」三種解釋對照表

3《起信論》之「信」字分析

祖師對三聚眾生定義之比較

三種發心之眾生根器與菩薩行位

法藏及子璿對《起信論》三心的註釋

7《起信論》始覺四位整理表

三細六粗相與五意對照表

9《起信論》之三種染法熏習

10 法藏對施、戒、忍、進門之分科表

11 對治凡夫、二乘人之障,明俱止觀雙運

喜歡這本的人,也看了…

  • 客服專線:(07)656-1921#6667 周一至週五 (非例假日) AM8:30-11:00 PM13:30-17:30
  • 活動刊登、投稿聯繫信箱:service@fgsbooks.com.tw